2024年6月28日,第十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以下簡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自2025年5月1日起施行。
一、制定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的重要意義
(一)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是鞏固社會主義公有制、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內在要求。集體所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的重要實現形式。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進一步鞏固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提供了法治保障。
(二)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是維護廣大農民集體成員財產權益、實現共同富裕的客觀需要。在新時代實現共同富裕,最艱巨的任務是如何更快地提高廣大農民的富裕程度,這同樣離不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作用。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明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權利義務和成員確認規則,規范農村集體財產的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制度,依法保護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財產權益,有利于推動構建歸屬清晰、權能完整、流轉順暢、保護嚴格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形成既體現集體組織優越性又調動農民個體積極性的農村集體經濟運行新機制,有利于讓廣大農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促進農村農民共同富裕。
(三)制定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為健全農村治理體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支撐和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是參與鄉村治理的重要主體。隨著城鎮化推進和集體經濟發展壯大,農民對公共服務和公益事業的需求會不斷增加,在當前公共財政還難以全面覆蓋農村的情況下,農村集體經濟是支持農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發展的有益補充。通過立法,促進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為農村社會事業發展提供支持。同時,從法律制度上確保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有利于防止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被少數人控制和外部資本侵占的現象,有利于妥善處理各種利益關系和社會矛盾,為推進城鄉協調發展,健全鄉村治理體系,鞏固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提供重要支撐和保障。
二、主要內容
該法共八章六十七條,依次為總則、成員、組織登記、組織機構、財產經營管理和收益分配、扶持措施、爭議的解決和法律責任、附則。主要內容如下:
(一)明確了立法目的、適用范圍等。第一章明確了立法目的、適用范圍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法律地位、組織原則、職能職責、特別法人地位、監管部門等。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依法出資設立公司、農民專業合作社等從事經營活動,避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承擔超出其承受能力的市場風險而導致破產。
(二)規定了成員的確認及其權利義務。第二章吸收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成果,參考司法實踐和地方立法,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定義、確認、加入、退出,規定了成員的權利義務,成員的權利包括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集體收益分配權等經濟權利,以及參與管理、監督的權利等。
(三)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設立、合并、分立、登記等事項作出原則規定。第三章分別規定了設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基本要求、基本條件,登記程序以及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合并、分立的程序。
(四)規范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組織機構。第四章明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大會、成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監事會的組成、職權、議事規則和決策程序等,并且針對實踐中存在的問題規定了禁止的行為,從法律制度上健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治理機制,保障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運行順暢,實現民主管理、民主決策。
(五)明確對集體財產依法實行分別管理。第五章明確了集體財產的主要范圍,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和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踐經驗,確定了對集體資源性財產、經營性財產、非經營性財產分別依法進行管理的原則,確定了集體收益分配的原則和順序,明確集體經營性財產的收益權可以量化到成員,作為參與集體收益分配的基本依據,還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建立財務會計、財務公開、財務報告制度及審計監督作了規定。
(六)規定了扶持措施。第六章從財政、稅收、金融、土地、人才支持方面,對扶持集體經濟組織的政策措施作了原則規定。
(七)明確了爭議的解決辦法和法律責任。第七章明確了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爭議的解決途徑,以及相關違法行為的法律責任,建立了成員代位訴訟制度,完善了成員撤銷訴訟制度,強化了成員的監督權利。其中第五十六條規定:對確認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有異議,或者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內部管理、運行、收益分配等發生糾紛的,當事人可以請求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或者縣級人民政府農業農村主管部門調解解決;不愿調解或者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該法的附則還對村民委員會依法代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職能、法律與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銜接等作了規定。